紙引未來
 
當前位置: 首頁 ? 資訊 ? 紙引百科 ? 正文

輕似蟬翼白如雪 抖似細綢不聞聲——紙之源流

放大字體??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18-05-07??來源:網絡??作者:紙引未來網??瀏覽次數:25 ??責編:黃曼曼
核心提示:  描金云龍箋 北宋 趙佶 草書千字文(局部) 31.51172cm  沒有紙張之前  在原始社會,人們交換思想、交流經驗,通過口耳相傳
   

 

描金云龍箋 北宋 趙佶 草書千字文(局部) 31.5×1172cm
 

  沒有張之前

  在原始社會,人們交換思想、交流經驗,通過口耳相傳,多半靠記憶行事。后來發展到“結繩紀事”,以幫助人類記憶。而繩結過于簡單,不足以表達復雜的事物,于是有了文字畫,可以畫在樹皮、石頭或陶器上。后來文字畫又逐漸演變成文字。19世紀末以來,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,發掘出不少刻寫在龜甲、獸骨上的文字,即甲骨文;而早在商代就已將文字刻鑄在青銅器上,從西周時期到春秋戰國,常常把一些歷史事件刻鑄在青銅器上。春秋末期,鄭國、晉國還把法律條文鑄在鼎上,即所謂“刑鼎”。這種“鐘鼎文”像甲骨上的卜辭一樣,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,例如毛公鼎、散氏盤、虢季子白盤等,其銘文都很重要。
 

  除了甲骨、青銅器以外,古人還將文字刻寫在玉、石之上。但甲骨不易多得,而金石笨重費工,都不便于普及和大量使用。針對這種情況,又改用簡牘作為專門的書寫紀事材料。經過整治的長方形竹片叫“簡”,木片叫“牘”。簡牘用漆或墨寫成文字后,再用韋(皮條)或絲編起,叫作“策(或冊)”。簡牘可卷起,便于存放,又價廉易得,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成為主要的書寫紀事材料。
 

  隨著桑蠶業和絲織業的發展,至遲從春秋以來,已有用供貴族作衣服的縑帛來作書寫材料了。《墨子》中提到“書于竹帛”,可見在戰國初年帛書已與簡冊并行于世。
 

  秦、漢以來,科學文化的發展,許多長篇著作相繼出現,帛、簡隨之暴露出了它們的局限性。在簡牘被徹底淘汰后,書畫用縑帛仍能存在下去。但輕軟平滑的縑帛最大的缺點,就是價格太昂貴,只能供少數上層人物享用。
 

  到了漢代人們深切地感到“縑貴而簡重,并不便于人”,因此社會上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廉價易得的替代品,而植物纖維的發明,正好適應了這種要求。

  


 

五色箋 唐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 29.5×603.7cm
 

  中國最早的

  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漢蔡倫開啟了的歷程。字從“絲”旁,在字源上與絲有關聯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對其的解釋:,絮一苫也。從糸,氏聲。《后漢書》中記載,“”之所以是“絲”旁,就是因為最早稱之為的是紡織品,就是縑、帛之類,但“縑貴而簡重”,所以蔡倫利用樹皮、麻頭、破漁網等纖維造,在元興元年(105年)上報皇帝,說明造成功,“故天下咸稱蔡侯”。
 

  但對此,學界有不同看法。1957年陜西西安東郊灞橋出土了時間更早的西漢,經潘吉星先生的檢測分析,灞橋的主要原料含大量大麻和少量苧麻,而不是絲質原料,這表明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
 

  當然也有人認為,灞橋的纖維肌理還不夠“”的比例成分,某種程度上像埃及的莎草一樣,只是纖維的堆砌粘合,還達不到的標準。
 

  如果灞橋還只是孤證的話,那么“金關”(1973-1974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在北額濟納河沿岸漢居延遺址的肩水金關故地,發現兩片西漢麻)的發掘,就給了蔡倫發明的說法以致命的打擊。經化驗其為麻,年代上雖比灞橋稍晚,但均在西漢。
 

  到了東漢末年,造術更有提高,還出現了名,“左伯”就是其中之一。在二、三世紀時,“左伯”與“張芝筆”、“韋誕墨”齊名,為當時的人們、尤其是書法家們喜用。
 

  東漢至三國時期廣泛使用的破布、樹皮、破漁網等漸漸滿足不了需要,在大量使用麻和樹皮的基礎上,又新開發了藤皮等纖維原料,浙江剡溪的藤皮此時已名揚天下。
 

  魏晉南北朝:

  逐漸取代了簡、帛

  如果說,在漢代還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,還未完全取代簡、帛的話,那么這種情況到了晉朝,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。
 

  從地下出土物可見,西晉時還是簡、并用,東晉以后,便幾乎全是用了。東晉時期的張產量與質量已全面提高,但一些人仍維持舊習慣,重要文件多用竹簡抄寫而不用。于是東晉末桓玄發布了一項“以代簡”的令稱:“諸用簡者,皆以黃代之”。所以后世的考古發掘中極少發現東晉以后的竹簡。
 

  魏晉南北朝時,除用抄錄經史子集、書寫日常公私文件外,由于統治階級所提倡的佛教、道教興起,還有不少人抄寫宗教經典,這也使得社會上的耗費量大大增加。隨著造術的進步與推廣,我國南北方都建立了官私坊。北方以洛陽、長安以及山西、河北、山東等地為中心,主要產麻、楮皮、桑皮;浙江會稽、安徽南部和南京、揚州、廣州等地,成了南方的造中心,也主要產麻、楮皮、桑皮
 

  某種程度上說,晉代能出現像陸機、王羲之、王獻之這樣優秀的書法家,也得益于這一時期張的發展與進步。
 

  從晉朝開始,在今浙江省嵊縣南曹娥江上游的剡溪附近,更開創用野生藤皮造,一直延續到唐、宋,后來被竹所淘汰。我們現在對晉朝藤只聞其名,不見其物。
 

  晉代還新增了若干的品種,如“側理”(或“苔”)、桑根、蠶繭、藤角等,為書法繪畫之雅事平添了幾分色彩。相傳王羲之用“蠶繭”,又叫“凝霜”,形容像白霜一樣,又白又細膩。

  


 

北宋 米芾 珊瑚帖(局部) 26×47.1cm
 

  隋唐五代:

  造原料品種大增

  隋唐五代時期,詩詞、書畫的繁榮,連帶造、加工技術的飛躍。
 

  這一時期的造原料品種,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增,包括麻類、楮皮、桑皮、藤皮、瑞香皮、木芙蓉皮等,竹也在此時嶄露頭角。除此,還出現了用混合原料造的。藤因其生長期比麻、竹、楮要長,資源有限,因此從唐以后開始走下坡路。桑皮、楮皮雖然歷史很久,但唐以前的實物則較少遇到。敦煌石室中的隋開皇二十年寫本《波羅蜜經》是楮皮,隋末的《妙法蓮華經》是桑皮,傳世的唐馮承素摹本《蘭亭序》也是皮。據明代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殺青》篇記載,唐代四川造的“薛濤箋”,以芙蓉皮為料,“其美在色,不在質料也”。
 

  隨著造原料的逐步擴大和造技術在各地的推廣,隋唐五代時的產區域遍及全國各地。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廣東、山西、河南等省,均有貢于朝廷。其中,安徽是唐代造中心之一。歙州、池州、信州、宣州等地,均以產著名。現在全世界聞名的“宣”,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宣州貢。其實,產地方遠不止這些,我們所知的還有山東、陜西、新疆、云南等。
 

  隋唐時期,的用途已從書寫擴大到了繪畫、摹榻、拓印、裱背與印刷等。還出現了最早的報“開元邸報”。而民間普遍流行投名帖,尤其是到富貴人家,一定要遞交名帖才允許拜見。詩人們自己也常造或加工,在上題詞,做出名箋。許多日用品也都采用制品,出現衣、帽、被、帳等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唐韓滉《五牛圖》(桑皮),表明了唐代繪畫與造技藝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。
 

  加工的普遍使用是唐朝用的一大特色。唐代不同用途的文化用,其加工方法也不同,如:朝廷文書及佛寺寫經,多用經過黃檗染黃處理的;臨摹古人字帖及繪畫則用半透明的硬黃;最流行與最常用的是染成紅色的箋,當時文人必備的最普通的詩箋即為紅箋,以后發展成彩箋、花箋、魚子箋、云形花紋箋、水紋箋等。而不同場合對于張質量也有所要求,如面灑金粉的金花箋多為皇家選用,而涂滿金銀粉屑的,多為佛經選用,這種涂滿金銀屑的面已不適用于墨寫,必須用金銀粉調膠書寫,形成銀金書、金銀書。
 

  宋元:

  造技術的歷史全盛期

  北宋繼承了隋唐五代造技術的成就,在造品種與用途、產量與質量、原料與技術、產地分布等方面均處于歷史全盛時期。
 

  宋代帝王多熱心文藝,篤好書畫,承襲后蜀、南唐的做法,設翰林圖畫院。在汴京大相國寺廟有書畫市場,潘樓酒店又有書畫夜市,此時朝野收藏鑒賞書畫與碑拓之風大盛。
 

  書畫與印刷用成為這一時期促進造發展的主要動力。在宋以前,用竹子無法制造出上乘的文化用,直到宋代發明了一種多級蒸煮、多級漂白的制造技藝,才使得竹在宋代流行。這主要是由于竹子是半纖維素,它的纖維素含量沒有麻高,穩定性也沒有麻好,故而微生物滋長條件比較多,容易被蟲蛀。如果將竹子捶打成竹絲,在浸竹絲的過程當中加石灰,將石灰、草木灰拌在一起,進行多次蒸煮后,加上天然的日光漂,竹的質量大大提高,改變了宋以前以皮、麻為主要原料的造狀況。
 

  宋代時,由于的品種與產量的增加,各類制品開始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,如用于祭祀的冥、用于保溫擋風采光的窗、用于社交禮儀的名帖等已在全國各階層普遍使用。帳與被在南方民間用于避蚊御寒,以取代價貴的絲制品;用油制造的傘、燈籠、瓦顯示出防濕與透光的優良性能;燈與炮為節日慶典與喜喪事增加了氣氛;蠶則為發展民間養蠶生產提供了優良價廉的材料;鈔開始取代笨重的銅錢,給后代在世界范圍擴大商業貿易與方便貨幣流通開了先河。

  


 

桑皮 唐 韓滉 五牛圖(局部) 20.8×139.8cm
 

  明清:造技術的集大成時期

  這一階段的造術可以說是集大成時期。像其他生產部門一樣,造生產領域內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。手工業造從單純作為農村副業,到將手工業者聯合起來的工場手工業造,無疑是一大進步。
 

  明清時的造槽坊,大多分布在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等南方各省。南方盛產竹材,麻、皮料和稻草等原料豐富。當時竹產量占首位,閩浙一帶的竹種類更多達四五十種。用福建“熟料法”制漿技術生產的連史,潔白無瑕,是古代竹生產技術的一大突破。
 

  皮多用于制造書畫或印刷,產量居第二位。皖南特產的“宣”為一時之甲,其原料主要為青檀皮。宣在明清間作為內府及官府公文用和上等書畫用。此外,還用作發榜用,至今仍有實物遺存。
 

  入清以來,造業曾一度下降,但從康熙、乾隆時起,造業又開始回升。清朝康乾一百多年間,隨著科舉制度的興盛,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,張的消費量劇增,刺激了當時造業的不斷擴大和迅速發展。清初遭到摧殘的資本主義萌芽這時又有興起,因而的產量、品種和質量,都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,傳統的名牌手工又恢復了生產。


?



【免責聲明】

1、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。

2、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。

3、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,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。

?
[ 資訊搜索 ]? [ 加入收藏 ]? [ 告訴好友 ]? [ 打印本文 ]? [ 違規舉報 ]? [ 關閉窗口 ]

?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
?
 
清河县| 扶风县| 霍邱县| 西华县| 保德县| 阳西县| 资源县| 北流市| 天水市| 南岸区| 天镇县| 肥东县| 天祝| 丁青县| 新安县| 大姚县| 平泉县| 遂川县| 龙江县| 高碑店市| 荔波县| 宜丰县| 邯郸县| 内乡县| 堆龙德庆县| 霸州市| 伊宁市| 尼勒克县| 安泽县| 河西区| 鹿泉市| 嘉黎县| 宜宾市| 德江县| 宁强县| 沈丘县| 饶河县| 澜沧| 府谷县| 东兰县| 定远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