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閱讀此文前,誠邀您關注“紙引未來網 ”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,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。
紙引未來網訊 舉世公認,造紙是中國人發明的。
可是,紙的花色品種多得很,現在全世界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的紙。在這么多紙種中,有一種專門用來印刷報紙的紙,叫做新聞紙。
這種紙與一般紙有何差別?它是怎樣被發明、生產出來的?
在新聞紙還沒有被發明之前,歐洲紙所用的原料是棉花、亞麻或破布。這些原料的成本比較高,制造的紙張價錢也比較貴。
西方各國的政府只印刷少量的公報或消息供官員們閱讀。而普通老百姓之間傳播消息、新聞的媒介體是嘴說。
而口頭講的事情往往容易“走樣”,誤傳時有發生。于是,社會上強烈要求供應大量的、廉價的紙張,供印刷每天的新聞之用。
然而,很長一段時間內找不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。
1713年有個法國的科學家,名叫羅蒙爾(Re’aumur,1683-1755),有一天在院子里散步時,偶然看到一只馬蜂,飛來飛去。羅蒙爾突發奇想:馬蜂在忙什么?要弄個明白。經過仔細觀察,原來是馬蜂在屋檐下銜木筑巢哩。
馬蜂先飛到樹上,咬下一點木屑,然后飛回吐出來涂在巢座上,便成了倒形蓮蓬狀的馬蜂窩。
馬蜂窩分成許多細格子,每個格子呈六角形,格子的壁又薄又結實,風吹也不怕,有點像紙。
羅蒙爾一邊觀察,一邊琢磨,他想:把小小的木屑粘連起來不也能成為一張紙嗎?
1719年,羅蒙爾根據自己的研究,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一篇論文。
論文中說:馬蜂能夠從一般樹木中提取一些小木屑,而后造出了像我們使用的紙狀物來。
這件事似乎可以啟發我們,可以不用破布或亞麻造紙,而改用木頭去試一試。
1738年,德國的希費爾(Sehaeffer,1718-1790)博士沿著羅蒙爾的思路繼續對馬蜂窩進行更為詳盡的研究。
他把馬蜂窩進行分解,割下一塊塊的巢壁,用清水泡,熱水煮,最后得到了一絲絲長短不一的木材纖維。
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無誤,他又找來了各種植物,包括常用的造紙原料—棉花、亞麻在內,做了大量的試驗。
雖然,他費了好大的勁,刀切斧砍錘子砸,分離出了一些纖維和粗大片。
可是由于加工設備不行,終究也沒有弄出結果來,只好半途收場。
1844年,德國的機械設計師凱勒(Keller,生卒不詳)早就聽說馬蜂咬樹有可能造紙的故事。
他也四處覓找希費爾的研究報告。
凱勒堅信,不用化學方法采用機械處理也可以從木材中把纖維分離出來。
有一次,他隨手撿了一塊表面凸凹不平的石頭,來回摩擦木塊,這下子居然得到了一絲絲的纖維,頓時使他興奮極了。
凱勒連夜繪出了一張能夠沿軸心不停轉動的石器,又幾經修改,進而發展成為一種被稱為磨石與活動連桿結合的機器。
接著,他請人加工制作,不久一架最早的磨木機由此誕生。
由磨木機生產出來的紙漿叫做磨木漿。
這種紙漿的性能松軟,只需稍加篩選、洗滌、濃縮之后,即可送往抄紙車間供生產之用。
由于磨木機磨出的磨木漿,生產量大,速度又快,而且木頭的價錢比亞麻便宜得多。
造紙廠的老板說:磨木漿的成本低,制成的紙吸油墨性好,拿來印報紙是很合適的。
因此,許多報社紛紛訂貨。后來人們就把用磨木漿生產的紙稱為新聞紙。
新聞紙內因含有某些非纖維成分(如木素)使其耐久性能較差。
一般用磨木漿抄的新聞紙之壽命大約是5O-80年。
特別是經不起日光照射。很容易發黃變脆。
近年來,有的新聞紙改用廢紙為原料,而且也由單一的品種發展成為多品種了,比如有膠印新聞紙、微涂新聞紙等,其性質也相應有了變化。
不過,從受馬蜂窩的啟示直到搞出了實用型的磨木機,大約花了130多年的時光。
可見完善一件發明,使之變成生產力,需要多少人的努力方能實現。
柳州工業博物館展示的柳江造紙廠60年代使用的機械磨木機全景
而今天磨石磨木機又成了歷史,新聞紙也由于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其它的化學機械漿代替,甚至開始使用100%回收纖維,但是這段新聞紙的故事還是值得我們很好深思的。
點擊查看原材料價格指數
【利紅系統】幫助中小微企業零基礎零門檻數字化轉型↓
管客戶、管員工、管物、管錢、管市場
省人省事省錢
來源柳義祝 原載紙和造紙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促進科學普及,并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、準確性負責,不做投資等建議,僅供參考!如有疑問,或侵權,請聯系紙引未來網小編(微信號wyzywl51),我們會及時予以刪除。
紙引未來網是一個造紙印刷包裝的大數據服務平臺,為您提供包裝紙價格指數、文化用紙價格指數、生活用紙價格指數、特種紙價格指數、廢紙價格指數、紙漿價格指數,采購訂單,廣告推廣,免費找貨等服務。官網網址:http://www.tongyi18.com